元宇宙佛学
请查看相关英文文档
❶ 一维宇宙理论和佛教理论一样吗?有什么区别?]
答:我觉得肯定不一样。他们是两个不同的东西。
1.就我们现在所学的哲学来说,一元论中只有唯物论和唯心论,即他们分别认为宇宙中物质第一,精神第一。我想你所说的“一元宇宙论”可能就是这个意思。佛教不讲也不研究世界的本源,因为释迦牟尼佛早就说过,追寻宇宙形成的第一因是不可能的。在这个层面上,两者没有可比性。佛教无论理论如何,都不等于哲学思辨。佛教需要真正的修行和实践,而哲学只是观察和推测;佛教和哲学追求的是完全不同的东西。 (佛教不是哲学。)
2.如果你说的“一元宇宙论”是类似道教的“道”(不是道教),还是印度教的“梵天”,又或者是西方所谓的“唯一真神”,我认为没有余地两者之间的比较(当然,佛教远非宗教)。佛教所说的真(也叫佛性、法性、法界、真心、如来藏……)就是人们断除妄想之心,达到两全其美(消除主观和客观,即:心无分别相(杂念),是第八阿赖耶识转化为如来藏识时出现的状态,即佛性出现。这种状态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即只能理解而不能用言语表达。但为了让一切众生明白,佛在世的时候,还是立灭了它,阐释了它。在打破它的同时向每个人表达了它。至于“梵天”和“真神”,它们确实是主观唯心主义,或者说是将宇宙论抽象为具体。在佛教中,连“一”也必须打破。俗话说“无一不异”,因为有“一”,同时就会有“非一”,这就产生了区分和对立。这与佛性不符的是,佛教讲和谐圆满,没有“对立”甚至“不对立”的概念。所以佛教常常讲“不二”,否定一切对立和分别。例如,“一”和“非一”都是“二”,“非二”则否定两者,其他的都可以用同样的方法证明。至于你提到的“一元宇宙论”,无论它是什么理论,都绝对离不开“一元论”,而这又与佛教思想相矛盾,所以两者肯定是不同的。
这是我对你的问题的理解,因为因为我对你所说的“单一宇宙理论”不太了解,所以我只能理解这个。
至于那位兄弟所说的“都是一样的,都是主观唯心主义”,请认真研究一下佛法再下结论。就佛教的唯识法论而言,它根本不能被纳入或卷入唯物论或唯心论,而是可以作为其中的第三部分单独提出。佛教的“心”与唯心主义的所谓“心”相去甚远。认真学佛的人都应该明白这一点。因此,佛教禅宗(心宗)理论也可以作为一个单独的体系提出,但它也与唯识论导向相同的目标。另外,佛教中观思想也是一个独立的实体,其目的与前两者相同。如果你把释迦牟尼佛视为造物主的话,把佛教和普通世俗宗教等同起来,说佛教是主观观念主义,那么你就犯了一个常识性错误。释迦牟尼佛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不是神,也不是造物主。他是信他学佛之人的伟大导师!
总之,在现代,如果继续追随西方思维,就不会取得重大的哲学成就。近代许多哲学思想并不能完全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来解释。
❷物理学和哲学哪个学科更能解决世界的本质问题?
假设你所说的“世界”是我们精神和物质存在的二元宇宙共存。然后:
1.物质世界
物理和哲学不在同一个平台上。
哲学是定性思维工具,数学是定量思维工具。
哲学和数学都是物理学的工具。
哲学在物理学的思维中起着定性分析和归纳的作用;
数学可以对物理的推导进行定性分析、归纳和定量推导。
物理学是解释宇宙物质世界的最高学科。
因此,无论哪个哲学流派、哪个流派都能够解决物质世界的问题,更不用说解决物质世界的本质问题了。
2.精神世界
哲学是阐述宗教哲学的工具
爱因斯坦虽然是泛神论者,但在晚年比较了各种宗教派别后,他说:
“如果问哪个宗教可以满足现代科学进步的需要,那么这个宗教就是佛教。”
在佛教中,人类生存的世界称为娑婆世界,一切众生都被囚禁在六道轮回之中。而释迦牟尼涅槃后再次降临人间,教化众生如何超越轮回,进入涅槃之外的世界。
佛教是解释宇宙精神世界的最高学科。它也是一本解释心灵与物质的平行二元宇宙的哲学书。
因此,无论哪个哲学流派或教派都能解决精神世界的问题,更不能解决精神世界的本质问题世界。
3.思维效应
少数学数学但没学过哲学的人,会对哲学产生“自学”效应;
学物理而没学过哲学。大多数学过哲学的人,都会有哲学“自学成才”的效果;
学过哲学而没有学过数学或物理的人,不会在数学或物理上“自学成才”。影响。
4.思维模式
就大学学习而言,
先学数理,后学文史哲的人既轻松又才华横溢;
br />先学文史哲,后学数理,这是很难的,也是难得的。
这是因为大脑的思维模式还没有在适合大学的年龄发生真正的初始化和格式化。
如果把大脑比作硬盘,数学就是格式化、程序,而文史哲就是数据,与数学思维方式“兼容”。
5.哲学与哲学家
哲学的本质是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
哲学的指导经典是《方法论》;
哲学的意义是用一种清晰的、开放的、批判的头脑。但如果加上数字或原则,它可能是最清晰、最开放、最有推测性的。
古往今来伟大的哲学家
从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到公元前322年),他们的老师和学生被广泛认为是哲学家西方哲学鼻祖
牛顿(1643-1727)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自然哲学家。
维特根斯坦(1889-1951)数理逻辑学家。语言哲学的创始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
康德(1724-1804)是德国哲学家,古典哲学的创始人。现代欧洲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启蒙运动最后一位主要哲学家。他担任讲师15年,教授过自然地理学、数学、力学、工程学、伦理学、自然科学、物理、演讲等科目。他一天最忙的课表:逻辑8点到9点,力学9点到10点,理论物理10点到11点;下午2点到3点是自然地理,下午3点到4点是数学。
马克思(1818-1883)是辩证唯物主义学派哲学家,自学初等微积分。
20世纪以后,有将不再是某一学科领域的伟大哲学家。传统哲学(即单一的、专门的)已退出三门前沿科学,进入社会政治领域,成为现代哲学的一个分支。而那些在哲学上“自学成才”或者对哲学比较熟悉的自然科学家,仍然继续在各种前沿科学中引领主体哲学,发展“科学哲学”。
因此,在21世纪,用单一的古典哲学知识和观点来解释世界的本质是可笑的,也是不可取的。
6.世界的本质
世界的本质问题已经解决。剩下的就是人们如何在不同层次上理解这个平行心灵和物质的二元宇宙。
如果您认为您还无法理解佛教《清净道》中对一切物质和精神现象的详细解释,
那么你就得深入研究M理论,它被称为今天的终极理论。 (十一维时空膜理论)是成功的,因为它不仅解释了我们可见的宇宙,而且解释了不可见的宇宙。如轮回、开悟、涅槃等。当然,M理论的许多最新成果仍然摆在尖端科学家的办公桌上,但美国已经开始研发促进启蒙和涅槃的大型设备。
这一切都在朝着爱因斯坦预言的方向发展。他说:“未来的宗教将是宇宙的宗教,而且……它应该建立在宇宙万物一体的意识中。佛教正是上述那种宗教。”< br />如果你觉得《M理论》中对场论、拓扑、群论的描述看不懂,可以看一下从弦论到成员论的发展过程雷恩理论。李淼为大学生做了精彩的讲座。 (他的博客和网上也有视频)。他被海外誉为中国超弦理论的领军人物。
有人预测,经过2012年的三年“洗礼”,人们将在心理、生化、生理、基因、医学、社会等领域逐步发展。关注并深入研究脑科学。人类社会将第一次改变千百年来以物为本的局面,逐步回归到自然、平行、温和、慈悲、平和的身心二元世界。
苦乐都是因缘造成的,苦因消除了,苦乐就得到了。一切众生都有离苦得乐的愿望,而这些烦恼就是苦,所以他们想要脱离烦恼。脱离痛苦而获得快乐。但至于获得什么样的幸福,哈哈,从众生的角度来看,可能是一种幸福,但从解脱者的角度来看,可能是另一种幸福。我不知道如何理解这个。
我记得好像有一句话说,在解脱者眼中,所谓众生的快乐其实是一种不适,归根结底也是受苦的。具体原因我不记得了,但可以理解的一件事是,愉快的感觉是有尽头的。一旦愉快的感觉耗尽,你会立即感到不舒服。我想大家都应该明白这一点。
感情越幸福越好。感觉越强烈,愉悦感结束后的痛苦感就越深。
我只是随口说的,不系统,可能不准确地叫同气。这只是一个建议。于连言
另外,请不要叫我专家~~
嗯,at4331说的确实有道理
❹我发现佛教大师对佛教知识有各种各样的答案,有些是矛盾的。谁是对的,应该做什么?相信谁
有什么矛盾吗?可以说有(在我们现在生活的二元宇宙中),也可以说没有(在原来的一维世界中)。
佛教理论包含两个方面的二元一体,最终希望我们能够通过学习回到一元的世界。 (这就是佛经中常说的:十方三世诸佛,一法身。佛心众生,三者无分别等等)
矛盾而已存在于二元宇宙中。事实上,宇宙的本质是一个无差别的一维世界,即abs绝对的统一和完全的和谐,或者各种宗教关于宇宙起源的说法。一个起源,或者说现代物理学中宇宙的统一性,宇宙的统一性(这部分可以参考量子物理中“弦”的概念,有兴趣的可以看看量子物理电影网上有《我们知道X》,搜索一下就能找到)。
我们奇达生活在二元性中,但二元性来自于一元。在二元世界中它是暂时的。一元是我们的家,所以一般的做法是通过二元回归一元,作为从二元的过渡,从二元描述一元,最终回到一元的故乡。
在一元的世界里,没有任何区分,也没有数字和文字,所以我们必须从两元的世界开始,去了解一元的世界。
佛教是教育,其内容就是描述上述宇宙的一维本质。
如意如上所述,一个元素必须用对偶性来描述。因此,佛教的描述一般将整个宇宙概括为三个方面,六个字:理、性、因果。 。
如果你真正了解了这个综合教育,你就会知道它包括事物的两面,两面都有描述。
我们回到这三个方面,分为事、性、因果六种状态。
事物、本质、因果都是同时存在的,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它们。
二元宇宙,有二元性,自然就有矛盾。
如果你把二元宇宙的方方面面都搞清楚了,你就会成为一个明白人,就不会有矛盾了。
++++++++++++++++++++++++++++++++++++++++++++++ ++++++++++++++
由于二元宇宙不可避免地有两个侧面,所以这里一定是双方意见不同的情况。佛教中对双方都有描述。比如说,你说比如说,对于他们来说,这样做是合适的,对于我们来说,这样做是合适的。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在做适当的事情,那么它就是对的。这就是原因。
地藏经要义(卷三)澳大利亚净宗学会档案名:14-13-03
佛教传入中国时,没有素食,因为在古印度,释迦牟尼佛在世时就是化缘乞食的。佛教讲“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人们吃什么就吃什么,并向他们供养。如果你坚持吃素,还让人家专门做素食,这不是给别人带来不便吗?所以,佛教是以方便为基础的。我决定不给别人添麻烦。无论你吃什么,你都会给我。直到现在,斯里兰卡和泰国的僧人仍然在Eggers,所以他们不是素食主义者。佛教传入中国时,他们虽然不外出化缘,接受帝王大臣的供养,但仍然吃肉,不吃素。素食主义是佛教大护法梁武帝所倡导的。他决心吃素,劝说僧人出家,僧人响应。所以现在素食运动已经变得像佛教徒一样,似乎每个人都必须吃素。你应该知道,这并不确定。佛教并没有说不吃素就不能成佛、不能往生。哪有这回事。你查遍了净土五经,并没有说不吃素就不能往生。这个道理你一定要明白。今天,世界上没有佛教徒是素食者。只有中国佛教徒是素食者。当我们访问外国时,人们看到我们举止怪异,我们也看到其他人表现得很奇怪。我们去日本的时候,日本和尚吃鸡、鱼、鸭,他摆了一桌。亦以酒供佛。大殿内佛像旁摆放着许多瓶酒。他们称之为般若汤。我们认为这对他来说很奇怪,他也认为我们不吃肉很奇怪。一旦我们明白了,我们就不会再有任何分离或执着。
我们知道素食确实有益健康。梁武帝按照《楞伽经》的教义,做了正确的事。素食,尤其是少量食用,对健康有益。佛陀在世时一天吃一餐是对的。一个人一生的疾病就会少一些,烦恼就会少一些。中国古人常说“病从口入”。这是有道理的。为了身体健康,不应该吃太多。最好只吃70%饱,最多吃80%饱。
+++++++++++++++++++++++++++++++++++++++++++++++ +++++++++++++
引自《西藏生死书》:这就是佛教戒律的真义。藏语中戒律的意思是“tsul trim”。 tsul 的意思是“适当的”或“适当的”,trim 的意思是“规则”或“方式”。因此,戒律就是做适当或正确的事情。
其实佛教、经典等等都是手段、方法、途径。目的是让我们生活真正轻松、舒适、快乐。对于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机缘、不同的情况,其实佛教给出的答案并不是固定的、死板的、一成不变的。佛教是活泼的,是一种教育,可以让我们拥有真正的智慧,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从而获得真正的幸福。幸福生活。